AI模仿人类已经out了,现在人类模仿AI才是流量密码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AI新榜,作者:左卡,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人类对AI的应用已然到next level了。

前不久用AI修复老照片火爆全网,许多网友用可灵、即梦等AI工具让老照片重新“动”了起来,跨越时空的影像令人动容。

抖音#AI修复老照片#话题下的视频播放量超1.3亿,我们看到过去的黑白照片变得栩栩如生,那些美好瞬间再次跃然眼前,热评称“这才是AI技术真正的意义”。

然而,画风突变,正当我为AI修复老照片感动时,刷到了一些这样的“AI修复”视频——

“AI太不懂我了,作为一个自律博主我明明最爱吃黄瓜,居然给我修复成这个样子!”:

图源抖音@如花一枝花

“人类不可能代替AJ”:

图源抖音@关妮乱石

“AI你这个人机”:

图源抖音@盆盆satoru

不是,这看着不像是用AI修复生成的,倒像是博主的本色出演。

看完几十条这类标注#AI修复#话题标签的视频,我总算明白了,这哪是什么AI视频,根本是爱整活儿的人类在cos AI

所谓的旧照片其实是刚刚拍摄的新鲜照片,所谓的AI视频其实是实拍视频,只不过放慢了动作,故意做出不符合逻辑或常理的行为,制作成模仿AI的搞笑视频。

人类模仿AI迅速掀起了新一波网络热潮,一时间成为新晋流量密码。

光是在抖音,就有#人类模仿AI大赛#、 #反向AI挑战# 、#AI不懂我#等热门话题,平均每个话题都有近2000万播放量,其中单条视频的获赞量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

这莫名其妙的整活儿甚至火到了国外:X博主“GioM”搬运的视频截至目前已经有超400万播放。

连国外网友都感慨:“AI还是打败不了人类的智慧啊!

这波“人类cos AI大赛”到底是怎么开始的,从中产出了哪些爆款内容,对AI从业者和内容从业者来说有何借鉴意义,我们先围观了一些人类cos AI网络热门案例。

从AI模仿人类,到人类Cos AI,

AI修复视频玩出新花样

本来,AI模仿人类都已经足够抽象了。想必各位都刷到过前段时间传播很广的AI整活儿影视剧名场面:

容嬷嬷喂紫薇吃烤肠:

“胖橘”突然起死回生,还变性了:

这些用可灵、Luma等AI视频大模型所生成的视频可谓是火遍全网,一时间各路网友都将经典影视剧情的名场面“喂”给AI,让AI模仿人类的下一步动作。

但结果往往如上面所示,有些“惨不忍睹”,网友们甚至还总结了AI生成视频的特点:慢动作、张嘴就是吃东西、最爱吃烧鸡等等,抽象得不行。

再看这波人类cos AI,没想到抽象程度比起前者有过之无不及。

比如,抖音博主“如花一枝花”是知名“捡脂”博主,在视频中经常把减脂餐与放纵餐放在两个盘子中,让男朋友把两个盘子的顺序打乱之后“盲选”今天吃减脂餐还是放纵餐。听起来很合理对吧?但她的“盲选”是这样的:

这次参赛,她更是把减肥失败的“矛头”直指AI,对此,11万网友觉得“视频很赞,AI很冤”:

博主“穆天然”可以说是模仿到了AI的“精髓”:原本在用衣架打孩子屁股的父亲突然把孩子裤子给扒了,还慢吞吞把把裤子挂在了衣架上。

这次人类模仿AI模仿大赛“群星云集”,集齐了来自互联网各大赛道的博主,包括走在热梗前列的搞笑博主、纯爱情侣博主、二次元Coser、娱乐圈明星等。

甚至还有手绘美术博主:

抖音是本次大赛的主阵地。新榜旗下抖音数据工具新抖显示,有关人类模仿AI的话题中至少有1248个账号发布了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达5718.82万。

这次大赛也给一些小博主带来了“泼天流量”。抖音博主“关妮乱石”自5月开始发布视频,平均播放量在1000左右,但7月发布的三条模仿AI视频播放量远高于平均数,其中7月7号的视频目前已获赞14万。

博主“穆天然”表现突出,模仿AI的视频累计获赞超16.81万。“穆天然”还把这股热潮带到了B站,连续发布三条模仿AI的视频,平均点赞约9万,最高播放量突破两百万。

以整活儿闻名的B站UP主自然不甘示弱,也加入了这场抽象狂欢。

UP主“CCCmlng”演出了AI代替不了人类的原因,三条视频播放量都很可观。

UP主“汤姆的混乱空间”把“意料之内,情理之外”的剧情设置发挥到极致,原本因两车相蹭剑拔弩张的二人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其中一位更是从屏幕外凭空变出一碗面条开嗦。

这条模仿AI的视频成为了UP主“汤姆的混乱空间”七月播放量最高的视频,远超其平均播放量。

视频中的博主们刻意模仿AI生成视频的慢动作,配上“AI修复老照片”中特有的钢琴小曲儿,加上“欧亨利式”的剧情设置,乍一看还真有那股“AI感”。

但要说大家模仿得好,评论区的网友们一眼就能识别出这是出自人类的“拙劣模仿”:“是不是AI修复自己清楚!”

要说大家模仿得不好,人类一眼就能识破的“谎言”,AI还真的给这些视频打上了标签:内容疑似AI生成,请谨慎甄别。

人类模仿AI模仿人类还真的把AI给骗到了。

从AI模仿人类到人类Cos AI,看来在创意和脑洞方面,人类还是更胜AI一筹。

娱乐向>技术向,

AI工具靠“抽象”破圈

在这波抽象“主导”,AI“加持”的流量盛宴中,AI工具的画风好像也逐渐“跑偏了”,相比成为专业的生产力工具,如今的AI更像是娱乐化的赛博玩具

2022年底ChatGPT发布时,没人想过和GPT谈恋爱这件事会变得这么流行:DAN这一“越狱模式”原是为了满足黑客式恶趣味,现在却成了数百万网友的AI恋人。

OpenAI刚发布Sora演示视频时,流畅的画面与逼真的人像让我们首先想到的AI生成视频这项技术在影视制作、游戏开发等产业的实际应用,我们对这些工具的幻想是:“要是AI能做视频了,岂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电影艺术家?”

结果后来变成了:“又发布了一个新的AI视频工具,哎哥们儿,这个能用来玩抽象吗?”现在更是从“用AI工具玩抽象”进化到“把AI当抽象玩”。

AI工具在不断更新,我们却对娱乐向的内容情有独钟。

前有网友用Dream Machine将经典梗图变为视频:

龙妈火场抽烟,笑对人生:

在火场露出可疑笑容的女孩终于摆脱嫌疑:

后有B站UP主用可灵AI上演了一出AI版“致富经”:用AI生成的恐龙养殖视频画面配上新闻联播式的男声旁白,别说还真有股从前看《致富经》的感觉。

养恐龙还不够,还要养《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僵尸和坚果,甚至还有异形养殖赋能旅游,在B站收获近500万次播放。

从需求端来看,大部分普通用户对于AI视频的娱乐需求的确大于专业创作需求。娱乐内容通常依赖于情感的吸引力,更容易吸引和维持观众的注意力,而像AI鬼畜、模仿AI这类话题也能成为大众在社交媒体上互动的纽带。

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有这样的用户需求,自然会推动自身内容创作方向的偏好,利用AI工具制作一些更具娱乐性、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内容。娱乐性的内容往往也更容易在抖音、B站等平台上获得热度,这是由平台的内容生态决定的。

对于AI产品而言,娱乐向的内容吸引了更多的用户群体,带来巨大的流量让AI工具“出圈”。比如阿里通义千问此前火爆全网的“通义舞王”功能,只需一张图片就能让马斯克和兵马俑热跳“科目三”。

又比如上面所提到过的用可灵AI和Dream Machine所做的“整活视频”也收获了巨大的流量和话题度。

用AI玩抽象就像是在“调戏”一个游戏NPC,即便我们对AI作出超乎设置外的要求,它也会在既有条件之下输出合适的答案。这些对AI的戏弄和调侃也使我们对AI新技术“祛魅”,软化了我们对AI工具的强硬态度,我们在使用AI工具的过程中也更好地了解了AI应用能力的发展程度。

Prompt:A mananda robot making eye contacts,medium shot 工具:Flux.1

Luma、可灵等视频大模型创造出的也许不仅仅是冰冷的“尸块”,也承载了一定的人类创意的热度,AI工具的娱乐向内容能出圈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论是娱乐向的整活,还是技术向的尝试,也许都没有“走偏”这一说。在AI发展的这一初期阶段,用AI玩抽象何尝不是一种探索AI的方式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