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卡思数据,作者:卡思数据,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两个月的时间,准备了100多个品,感谢所有粉丝,没有你们,明明啥也不是,当然明明现在依然是一个农村家庭妇女,帮大家省钱的家庭妇女。”
8月12日,快手三农达人@明明姐 完成了一次长达15小时的带货直播,开播前不到150万粉丝,却能做到单场销售额1148万,创造了她自己的新纪录。
卡思发现,在可喜的销量数据之外,这场直播还有其它亮点,比如上架了许多黑龙江本地品牌和工厂的产品,主播花了大量时间讲解品牌历史与产品特色,力图让家乡的「源头好物」走出当地。
明明姐直播截图
明明姐是如何从三农内容达人成功转型直播带货、并一步步进阶的?她和家人共同创业致富的案例,是孤例,还是可被复制的?卡思将在正文中一一展开。
85后农村妈妈勇闯快手,吸粉150万+
如今的明明姐,凭借深耕三农生活视频,已在快手积累153万粉丝,获赞2000万。但在成为今天的千万GMV主播之前,明明姐只是一位出身农村、家境普通、曾负债累累的85后单亲妈妈。
明明姐来自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2019年在快手发布第一个作品,2020年遇到疫情之后,开始线上直播摆地摊卖衣服。2022年1月起,她开始在快手记录回村生活,以6-7分钟中长视频为主,已累计发布860多条作品。
2023年6月,明明姐和丈夫“四哥”举办婚礼,正式组建了幸福的四口重组家庭,并继续分享东北乡村生活动态。凭借接地气、真诚、坚强能干、有担当的性格特质,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的关注和长期支持。
在明明姐的视频中,我们能从热闹和谐又充满乐趣的大家庭生活中,感受到东北乡村真实的烟火气和生命力,比如:一起打扫屋子,串辣椒,编狗尾巴草,在大院子里烤玉米和炸麻花……每个生动的生活瞬间,都能引发不少人的共鸣。
在众多视频中,其涨粉最多的视频发布于2022年8月,当时她去七台河接四哥的儿子回望奎的家,视频中重组家庭的亲人彼此尊重、理解、呵护、包容的关系,让众多用户共情,不少人留言:“把我整哭了”。一家人同舟共济的温馨场面,是她的视频吸引人的核心特色。
公益属性也是粉丝“力挺”明明姐的重要原因。在2023年黑龙江洪水泛滥时,明明姐还曾和丈夫“四哥”一起为灾区捐赠物资。此外,明明姐也积极参与了乡村振兴、助学等慈善事业。据公开报道,明明姐被嫩江市授予“乡村振兴带货官”称号,其公司也被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爱心企业”荣誉。
粉丝画像显示,@明明姐 的女性粉丝占比达到70%,40岁以上粉丝占比近7成,东三省粉丝占比近一半,大部分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这些高粘性的粉丝,支撑着明明姐长期记录生活并逐步探索新的事业版图。
2022年9月20日,明明姐第一次踏足直播电商领域,为一家零食厂家做了一次带货专场。由于缺乏经验和计划,明明姐只发了两条预热视频,且由于粉丝体量不大,议价能力不足,当场商品没有达到破价级别。
即便如此,她的单场销售额却做到了150多万,彼时她的粉丝刚满30万。
粉丝的支持让明明姐非常感动,她告诉卡思,“就像家人一样,快手用户跟我们的感情真的很深,不光是他跟我们有感情,我们对他们也有感情。” 据了解,针对粉丝团等级10级以上的铁粉,明明姐进行了福利回馈,比如寄送自己家生产的大米、茶叶等农副产品。
四哥也特别提到了粉丝的力量,“我感觉绝大部分快手用户都是特别有人情味的,就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鼓励你,当你好的时候,他会希望你更好。”
在自身短视频和直播事业蒸蒸日上后,作为亲朋好友中第一个尝试短视频的人,明明姐开始鼓励和帮助身边的人进入快手发布内容、经营电商事业。
据了解,明明姐和丈夫四哥分管台前与幕后,夫妻俩帮着亲友一起孵化了3个粉丝量在25万以上的快手账号,分别是@王大宝的幸福生活、@桃红姐爱生活、@小东哥和灿灿,目前这三个账号也会开启带货直播,和明明姐共享供应链资源。
明明姐亲友团的快手主页截图
单场带货1000万,她做对了什么?
如果说2022年初次带货还有些摸不着头脑,那么进入2024年,她的电商事业明显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据了解,对于有转型电商意愿的内容达人,快手电商小二会给予供应链对接和运营指导服务。明明姐坦言,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转型做电商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接供应链选品。一方面,个人对接的渠道少,小主播难以对接优质大商家,也没有谈价优势;另一方面,如何保质、保量、保售后,也考验着创作者的能力。如今,在官方的帮助下,她能够更加专心地创作优质内容,省了不少心。
凭借稳扎稳打的努力,明明姐的快手小店总销量接近200万,跟买粉丝近10万,带货口碑优秀。6月,借着结婚一周年的契机,她开始筹备周年福利大场直播,定下了更高的目标,为此也做了周全而充足的准备。
首先,在直播前,配合主题发布了多条预热和种草视频。
比如,拍摄鞋子的测评过程,以证实运动鞋的质量过关;展示直播时的抽奖奖品,包括50辆永久牌电动自行车、3台五菱宏光电动汽车等,以促进用户预约直播。由于种草到位、预热充分加上抽奖等运营策略,到直播结束,明明姐的账号涨粉6.4万,远超日常涨粉速度。
同时,本次直播在货盘上做了很多改进和升级。聚焦粉丝的需求,商品与老百姓吃穿用度强相关且种类丰富,包含食品、鞋服、日化、小家电等类目,主推品价格集中在40-300元,比较符合用户消费习惯和购买偏好。
当然,这次大场直播也兼顾了明明姐想要带动当地企业发展的个人情怀。卡思观察到,当天下午,明明姐集中介绍了一批东北当地的农副产品。直播战报显示,其上架的东北笨榨大豆油、绥化老面包、嫩江即食卤鹅的单品销售额分别达到34万、19万和15万。
明明姐也在直播中袒露了如此选品的深层原因:“只要东北的好产品能被更多人看到,产业能发展起来,带动更多人就业,我们东北的孩子就不用跑出去了,大家都能回到家乡发展,和老人孩子们团聚在一起,在家门口实现美好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直播幕后,快手电商的工作人员也提供了很多支持,包括直播前后的筹备工作、选品及货源选择。
因此,在直播最后,明明姐总结道:“这场活动要是没有官方支持,可能我们不会办得这么好,帮我们对接了很多优质的厂家,少走很多弯路,开拓我们的道路,我希望快手越来越好。”
三农达人在快手集体“致富”?
实际上,明明姐的成功并非个例。在此之前,已有众多优质的三农达人在快手迅速涨粉、积极变现并带动身边的人发家致富。
比如,东北媳妇儿@王北四在东北,从全职妈妈转型拍短视频,凭借利落能干的形象快速吸粉,今年5月的快手直播首秀,13小时累计吸引超553万人观看,当时她的粉丝量不到200万,最终成交额近1000万元。
95后东北小伙@小高养猪奋斗,兽医专业出身的他,把线下“养猪看诊”搬到快手上,白天养猪拍视频,晚上在快手直播卖动保产品,4年总销量超470万。
@王北四在东北、@小高养猪奋斗 快手主页截图
@村里的初七原本是一位赶海主播,通过把真实、无滤镜的家庭关系搬到快手,吸粉720万,后来抓住老铁的需求,顺势卖起了海鲜,精准把握住“平价”和“鲜”这两大优势,让单场带货销售额突破1900万,并带领全村销售特色海鲜产品3亿元以上,成为快手生鲜类目的销售冠军。
@由“说”老农事账号操盘手是00后男生由硕,他于2022年放弃保研机会,回到山东临清成为一名新农人,并通过短视频与直播持续分享实用农技和优质农资。如今,他在快手吸粉28万,实现了自己创业,还带动了更多农民增产致富。
在卡思看来,像@明明姐 这样的内容达人能够成功进阶为千万主播,成为快手电商的新黑马,有3个核心原因:
其一,作为半熟人化的内容社区,快手的底色是普惠、温暖和信任。
快手创始人兼CEO程一笑在创业七年复盘时曾总结,“快手是一个连接器,连接的不是名人,也不是明星,而是普通人,是容易被忽略的大多数。” 秉持相对普惠、公平的流量分发机制,快手给了更多普通人被看见的机会,也让它自己逐步成长为国民级内容社区。
作为半熟人社区,快手社区具备高粘性的社交关系链、较强的用户活跃度。截至2023年末,快手应用上互相关注的用户对数已达330亿对。
在社区之上生长出的电商业务也始终强调“信任电商”的定位,即消费者在值得信任的主播和优质内容的推荐下,发现适合自己的低价好物。据快手财报数据,2023年,快手电商全年GMV首次突破万亿规模,达1.18万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快手月活用户规模接近7亿,其中电商月均买家数达到1.26亿。
总结而言,庞大的用户群体,叠加消费趋势的变化,成为商家和达人在快手经营电商新的增量机会。内容达人在这样一个有流量、有粉丝粘性、有信任基础的平台上做直播带货,起步和转型都会更丝滑。
其二,三农赛道已成为快手的优势区,展现出蓬勃生长的态势。
公开数据显示,快手三农兴趣用户规模达3.3亿,乡村用户每天在快手互动量达7.8亿次,每月有4246万乡村用户在快手创作和分享,每月乡村用户发布3.78亿条内容,每年累计观看直播1165亿人次。
《2023年快手三农生态数据报告》显示,快手农技创作者人数达21.6万,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农业机械、花卉园艺等领域,覆盖26825个乡镇,农技创作者年视频发布量达5556万,农技人每日直播总计5万小时,农技直播覆盖的乡村和镇区数量达2.6万。
其三,快手还在持续加大对三农赛道的扶持,助力更多创作者更快、更好地变现。
一直以来,快手致力于支持和培育三农领域的创作者,以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增加收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快手升级了三农创作者从入驻、成长到收入变现的全链路服务体系。据悉,70%超过1万粉丝的快手三农创作者都通过平台赚到了钱。
卡思认为,越来越多三农内容达人成功转型电商主播背后,既有快手社区普惠、温暖的氛围做基石,也离不开平台对三农赛道的长期扶持和深度挖掘。
在平台、创作者的双向奔赴中,会有更多的@明明姐 在此涌现,实现个人命运转变的同时,也带动当地工厂和商家们的转型和发展,这可能是三农达人之于当地更深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