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AI手机这们生意,厂商正在拿堆料赌未来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三易生活,作者:三易菌,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众所周知,对于最近这两年的手机市场来说,“内存容量”一直都是个颇受关注的话题。一方面,在如今APP普遍“膨胀”的趋势下,即便是不打游戏的用户,现在也普遍希望自己的手机能有更大的内存。

但另一方面,但凡有关注业界相关资讯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智能手机所使用的大容量内存芯片价格就一路走高。以至于当时就曾有手机厂商发布“警告”称,2024年大家可能很难再买到价格实惠的超大内存(指16GB或以上级别)手机了。

话虽如此,但当时间真正来到2024年年中时,如今的市场状况却比预期中更加微妙。

超大内存手机变少了,但大内存机型还在“增配”

首先,诸如18GB、24GB这样的超大内存手机,现在确实变得更加少见了。特别是对于那些“非硬核”向的高性能机型来说,今年大家普遍不再推出24GB+1TB的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大容量内存涨价”的传言。

但目前市面上在售的产品,却也并没有因此出现明显的“容量倒退”。纵观今年的市场就不难发现,12GB依然是很多产品的“起步内存容量”,甚至对于许多品牌的“普通旗舰”来说,16GB内存版本的占比都要比去年明显更高。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种有点矛盾的局面,虽然“超大内存”手机今年的确变少了,但是手机行业的平均内存容量,却可能反而还提升了。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手机厂商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即便明知零部件成本上涨,但依然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代次间“增配”的策略。

但如果将眼光放得再长远一些就会发现,事情可能还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根据最新的相关爆料显示,从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智能手机的内存频率和容量都会再迎来一轮显著的上涨。比如海力士就已展示了频率高达10533MHz的LPDDR5X内存(他们将其称之为LPDDR5T,但请注意这只是一种商品名)。

更不要说近日还有传言称,三星方面可能会在明年年初推出的Galaxy S25Ultra上,首次将16GB内存定为“起步容量”。要知道,即便是在如今的国内手机市场,绝大多数旗舰机的内存起步都还是12GB。换句话说,也就是到了2025年,很可能会久违地迎来三星旗舰机与国产旗舰在内存上“不相上下”的局面。

要知道,三星上一次在旗舰机的内存配置上“大方”,起码还得追溯到2019年的顶配Galaxy S10+(12GB+1TB)和2021年的Galaxy S21Ultra(16GB+512GB)。其他时候他们都显著落后于同期的国内厂商,至少在内存配置上是这样。

智能手机内存的升级,如今或许是AI在驱动

事实上,从上述消息中其实就不难窥见如今手机厂商普遍顶着“成本压力”,也坚持要给新机升级内存配置的原因。因为他们都在赌“生成式AI”这个卖点,可以在未来形成新的盈利模式。

众所周知,对于生成式AI技术来说,内存容量是相当“要命”的因素。如果内存不够大,那么端侧大模型可不只是跑得慢一点那么简单,而是有可能完全无法运行。

在此基础上,因为更快的内存频率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数据读写。这样一来,更高频率的内存在执行诸如AI计算这样的重负载任务时,就可能会有实际更低的总体功耗水平。所以对于移动设备来说,要想降低在“AI时代”的功耗,内存就不仅要大、而且还得追求更高的频率。

但问题在于,就算智能手机普遍用上了更大、更快的内存,能够跑起来端侧AI,是否就意味着它们一定可以给厂商赚到更多的钱呢?

一方面,现有的市场数据告诉我们,AI单纯作为产品的“卖点”可能是有点用。比如就在几天前,IDC的一篇市场预测就提出,带有生成式AI功能的智能手机在市场上的占比正快速提升。预计今年年内AI手机的出货量将占到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5%,而到了2027年,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里可能会有超过一半都是AI手机。

但在另一方面,消费者愿意购买AI手机,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就愿意单独去为生成式AI功能额外付费。毕竟大家要知道,目前市面上那些AI手机的AI功能,普遍都采用了“免费尝鲜”的运营模式。尽管这背后也有现阶段相关技术不成熟,难以真正商用的原因,但这也就意味着手机厂商只要不能将其做成收费功能,就必须要去自行承担由此所产生的巨大成本。

AI手机真能盈利吗?不管怎样用户总是不亏的

不难看出,AI手机的相关功能收费几乎是未来必然的趋势。站在手机厂商的角度来说,要想让这一天早点到来,除了祈祷上游芯片厂商、AI技术的进步“大一点、再大一点”之外,目前能做的也就只有尽可能地推出更多的AI手机,让更多消费者起码先“尝鲜”、养成习惯再说。

而这或许就是目前手机厂商普遍选择顶着成本压力,继续给旗舰机配备更大、更快内存的原因了。不过就在最近这几天,来自微软的相关信息表明,生成式AI技术(尤其是其服务器建设)的“回本”速度,可能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慢上了很多。微软方面甚至认为,他们可能需要长达15年的周期才能从生成式AI服务中盈利。

如此一来,对于“技术力”远不如微软的手机厂商来说,他们到底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将相关的功能、服务,做到足以令消费者愿意“额外付费”的程度,又要花多久才能收回AI手机背后的硬件与服务成本呢?其实这是个相当不忍卒视的问题。不过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就算大家对于手机里需要付费的生成式AI服务不“买账”,也并不妨碍这些配备了更大内存、具备更快速度的手机,受到游戏玩家以及性能爱好者的欢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