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栖凤之木”正在慢慢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物种假梧桐

梧桐树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它可以入药,果实可以食用,还是古筝等中国乐器的主要材料,许多诗词歌赋中也都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古人很喜欢赞美梧桐。

关于梧桐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就是凤凰的非梧桐不栖,凤凰在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但它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因此梧桐也被称为“栖凤之木”。

也正因为梧桐和凤凰绑定在一起,古时候的人们觉得种植梧桐会带来一些好兆头。

另外,在中国梧桐树的种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记载的最早城镇绿植之一,据信秦始皇在修建阿房宫的时候,足足种植了十万株梧桐树。

然而,这种特殊的植物现在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外来的“假梧桐”。

现在所谓的梧桐是什么树?

说到梧桐树少了,很多人可能会一些诧异,梧桐在城市里不是随处可见吗?人行道两边最常见的树不就是梧桐吗?怎么会少了呢?

其实,我们现在城市里种植的所谓梧桐,并不是真正的梧桐树,这些树基本都是悬铃木,大多时候也会被称为法国梧桐,与真正的梧桐树遗传上关系非常遥远。

图:这个就是悬铃木的叶子,网上搜索到的所谓梧桐,大部分都是悬铃木

现在悬铃木被称为“行道之王”,在咱们国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城市街道的两旁都喜欢种植它们。

不过,咱们种植的悬铃木主要有三种,根据它们单支结出的果实数量的不同,被分为一球悬铃木、二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

其中三球悬铃木在中国古时候的北方就有少量种植,它算是本土物种,但在欧洲更为广泛,因为罗马人像我们爱梧桐树一样爱着三球悬铃木,所以随着罗马的征服它传遍了整个欧洲。

图:二球悬铃木果实

一球悬铃木其实产自美洲,它是来自新大陆的物种,而二球悬铃木则是来自一球和三球的杂交品种,由于新大陆最早的殖民者是西班牙,所以二球悬铃木实际上是由西班牙人创造的。

由于二球悬铃木更加耐寒、耐旱、耐湿,所以当二球悬铃木出现的时候,它就被迅速传播开来,现在街道两旁种植的悬铃木也基本都是二球的。

据信,1902年法国人第一次将二球悬铃木种植到了上海(也有说法是1872年法国人将它首次种植在了南京),对于咱们国家来说,它也是外来物种。

由于悬铃木和中国梧桐的叶子很像,而且是法国人带来的,所以有了法国梧桐的说法,但如前所述,它并不是来自法国。

由于上海一直是咱们国家的流行风向标,所以二球悬铃木迅速在中国广为种植,随之传开的还有一球悬铃木和三球悬铃木,但大部分人都分不清彼此,基本都将三者统称为法国梧桐或者悬铃木。

图:梧桐树叶

为什么现在都不种中国梧桐了?

说到了法国梧桐成为中国的主要行道树,就不得不提民国时期的宋美龄,她是蒋介石的妻子,她非常喜欢法国梧桐。

而蒋介石为了表达自己对宋的爱,在南京大量种植法国梧桐,我第一次到南京的时候也是非常诧异,怎么到处都是梧桐(当时我以为法国梧桐就是梧桐树)。

悬铃木能在中国成为“行道之王”,与它们超强适应能力强,以及遮阴效果好有关系,但是更多的还是以前人们觉得西方东西好造成的,比如宋美龄对法国梧桐的喜爱,对悬铃木在中国的传播就有很大促进作用。

其实,中国梧桐和悬铃木不仅长得像,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悬铃木作为行道树木的原因之一是它生长快速且茂盛,夏天可以很好的为行人遮阴,这个优点中国梧桐绝不会逊色的,梧桐是出了名的茂盛和高大,当然生长也是相当快速。

另外,两者在城市美观方面也是差不多的,叶子相似度极高,而且都会在秋天来临时叶片逐渐枯黄,提示行人秋天的到来。

但中国梧桐在耐寒方面不如悬铃木,也更容易折断,所以它确实没法像悬铃木那样广泛存在于全中国,但它也有一些悬铃木没有的优点。

图:悬铃木果实干枯之后的刺毛,有些人扎到会氧

悬铃木的果实在冬末的时候会干枯炸裂,然后飞出许多“刺毛”,会让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很难受,另外它们的花粉也被认为是城市的主要过敏源之一,许多人被悬铃木过敏了,却连悬铃木都不认识。

图:梧桐的果实可食用

而中国梧桐基本不会影响环境,它的果实甚至是可以食用的,生吃、炒着吃都是可以,据说味道就像是豌豆一样。

还有悬铃木通常会有较严重的虫害,我这边就没有见过一株悬铃木的树干上是干干净净没有虫孔的。

图:悬铃木的树干,工人正在清理蛀虫

悬铃木的树皮是灰白色的,被害虫寄生之后,树皮上会流出一些汁液并让树干变成黑色,以及被虫子挖出的黑色潮湿黑木屑,让人看起来不是很舒服。

图:梧桐的树干

中国梧桐的树皮是青色的,因此有些地方会称之为青桐,它在虫害方面要好很多,看起来会干净许多,最重要的是它们树干笔直,非常适合作为一些中国传统乐器的木材。

总得来说,我觉得中国的许多地方其实还是非常适合种植中国梧桐的,完全可以让中国梧桐取代悬铃木作为行道树,加深人们对中国梧桐的印象,从而区分悬铃木。

悬铃木其实算是“鸠占鹊巢”,它们只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就把真正的梧桐快要被完全取代了, 但它们并不是古人相传的“栖凤之木”,也希望大家能区分彼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