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季节爆火:好观众才配看好剧!

“我们不会预设观众没有我们聪明,如果有这样的预设,是非常傲慢的事。”

导演辛爽日前在接受《北京日报》的采访时谈起自己对观众的理解,他接着补充,“对创作者来说,我们相信现在观众的阅片量和他们观剧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因此不会担心观众看不懂或者跟不上节奏,这不会成为我们的创作障碍。”

辛爽执导的悬疑题材新剧《漫长的季节》最近几天正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4月22日上线开播至今,这部剧在豆瓣取得了9.4的高分(超过40万人评分),不仅创下了今年以来国产剧的最高评分记录,也是近八年来国产剧集中评分最高的作品。

观众的反馈在验证着辛爽的判断,同时也再次证明了一件事:观众的鉴赏能力在不断提高,创作者要对观众有信心。

《漫长的季节》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部节奏“慢”得出奇的作品。

这部统共12集的剧集,你可能看到第7、8集都不能完全看明白它想讲什么,里面的人物关系又是怎样的。就像从一开始,这部剧并没有告诉观众为什么王响(范伟饰)在1998年和在2016年会有两个长得完全不一样的儿子,王北(史彭元饰)的母亲是谁,又或者是不是王响亲生的,也没有交代女大学生沈墨(李庚希饰)的身世,她和街头混混傅卫军(蒋奇明饰)是什么关系;同样,观众也是花了一些时间才明白它要讲一个碎尸案,交织其中的时代背景则是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对许多重要背景和情节的交代,都是随着进度条的推进才慢慢出现,而不是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这就好像是从人物无尽漫长的生活中选取了一段切片,你必须嗅觉敏锐,才能从看似无序的讲述中抽丝剥茧,拼凑出故事的完整样子。

如果是在过去,观众大概很难耐得住性子去看一部半天都交代不了剧情的剧(在熬到结局之前,很多观众可能就已经“阵亡”了)。

国产剧在很长一段时间给观众的教育都是直线叙事,悬疑剧则通常会用开场即交代事件背景的倒序,少有人敢在一部剧集中使用完全不标注时间、仅依靠剧情“丝滑”转场的过渡方式——直到《漫长的季节》出现,大家才发现,后者其实也是行得通的,观众不仅能看下去,还看得饶有兴致。

豆瓣有一条高赞评论写道,“如果这部剧因为节奏慢被骂,那么错的不是剧,是我们被短视频侵蚀的人格”,类似的评论甚至不在少数。

从这个意义上说,《漫长的季节》其实是在完成一场实验,用一种之前少有人尝试的叙事方式,去探底如今观众的审美接受度。越往后看,观众就会越发感受到这是一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国产剧的作品——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这部剧早在4月22日就已经上线,但直到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它的口碑才突然爆发。

当然,如果从市场的角度来讲,《漫长的季节》显然不是一部讨喜的作品,甚至还很吃亏——按照以往视频平台的制片逻辑,如果一部剧在剧本阶段无法在开头一两集就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那么它大概率会被砍掉,或被要求大改。

《漫长的季节》若是放在过去,创作者也免不了花费不少口舌去说服投资方;同样地,辛爽如果不是有《隐秘的角落》这部在当年引发“现象级”关注的作品在前,他可能也很难去顺利推进《漫长的季节》的创作。

《漫长的季节》的诞生,事实上也在见证着视频平台制片思路的改变。它的出现至少说明,视频平台不再只是追求表面上的流量,过去的那一套已经过时了,平台需要考虑“观众真正爱看什么”,“什么内容才能真正贴合观众口味”的时候到了。

辛爽这样的创作者出现得正是时候。准确来说,《漫长的季节》并不是辛爽的原创故事——它原本是腾讯视频制片人张娜手中的项目,是编剧于小千创作的原创剧本,当辛爽看到剧本时已经是第四稿。

用辛爽的话说,“里边确实有一些我挺喜欢的东西,让我觉得有可以展开讲的空间”,所以他的角色其实更像是一个“加工者”,来给这个故事注入更多血肉。

我们在剧中看到的贴合年代的布景、生活化的台词、演员变化的造型、乃至剧名,都是经过了加工的结果。事实证明,这些对于细节的放大和深入刻画,也成为观众在剧情之外,最为津津乐道的所在。细节刻画的精彩,也在很大程度抵消了慢节奏叙事给观众带来的疲倦,让这部平均每集时长长达一小时的剧更加“耐看”,甚至,我们看着看着,会忘记这其实是一部悬疑剧。

《漫长的季节》显然也和很多观众认知中的悬疑剧非常不同。

提到悬疑题材,我们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连串名字:《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沉默的真相》、《烈日灼心》、《心迷宫》、《暴裂无声》、《白日焰火》……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透露着一种肃杀的气质,也几乎构成了我们对于悬疑题材作品的所有想象,似乎一部悬疑剧,就应该是严肃的,黑色的,沉重的。

相较之下,这些“悬疑气质”在《漫长的季节》中体现得却并不明显。《漫长的季节》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东北,言语间充满笑料的东北话,明显中和了许多悬疑题材本有的严肃;而剧中对很多生活化场景的呈现,也让一些观众发出了这“表面上看是悬疑剧,其实是一部年代剧”的感叹。

事实上这些也都是创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此前辛爽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在对《漫长的季节》原创剧本的调整过程中,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把生活质感再放大”,“把悬疑元素和生活质感的比例调整到比较舒服的状态”。而大量东北元素的加入,正是“生活质感”最直接的体现,辛爽、范伟和秦昊三个东北人,无疑也是非常熟悉东北生活和东北人的表达习惯的。

“我们没有刻意按喜剧去拍,观众看到的幽默的东西是来自于东北这个舞台,来自于东北生活中、语言里天然带的幽默感,”辛爽提到,“我们的创作逻辑也并不是简单地将生活剧和悬疑剧做加法的处理方式,而是想通过一种生活化的视听,去处理悬疑犯罪这样一个题材,它是一个相融的关系。”

辛爽在经过两部剧集作品的试炼之后,明显已经非常善于去做类似细节的加工处理,同时在个人表达和观众喜好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个人表达,也一度是在国产剧中缺位的。

这在《漫长的季节》中的另一个体现是对音乐的选择,身为前摇滚乐手的辛爽,在剧中加入了大量的摇滚乐和独立音乐做配乐,并且每一集的片头和片尾都选择了更加贴合剧情的配乐,这更加让《漫长的季节》显现出有别于其他许多国产剧的质感。

如此种种,《漫长的季节》既给广大创作者提了个醒,也打了个样——观众在成长,创作者的用心也会被观众看见。

返回顶部